人的“能量”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个部分可以叫“势能”,也叫地位、权利、人脉。
从考上一个好学校开始,就开始积蓄“势能”;借助势能,可以无需付出劳动便得到源源不断的利益。
当然,一开始,势能只能给出一个助力,一个较高的起点。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势能红利才会出现。
第二个部分可以叫“动能”,它是技术人才掌握的知识、学到的本事、能够做出的贡献。
容易看出,“动能”是可以被持续产出的、可以惠及整个社会的一种能量。技术水平越高、越敬业,动能产出就越多。
企业雇佣制,其实就是租赁动能。
而势能并不为社会带来福祉。相反,它是一种分红资格,是游戏获胜者的标记。
谁拥有势能,谁就有权分享红利。
势能的拥有者,就是所谓的既得利益者。
程序员和其他行业不同。在其他行业,动能可以帮助逐渐获得势能;中年且位高权重的人,有机会占据行业上游,或者某个重要的生态位,此时他借助位置,无需工作,自有人送上红利,包括新入行的年轻人、消费者、商家以及利益链上的所有人。
而在IT界,动能大部分时候只是动能,不可能转化为势能。
实际上,国内几乎一切技术人员,都没有把动能转化为势能的机会。
IT界还是好的,起码动能可以转化为钱;其他行业的技工,那是从底层来到底层去——他们的动能会转换为其他人升官发财的势能,却和他们本身无关。
好消息是,IT界除了老板,基本上没人能把动能转化为势能。因此盘剥没那么严重,技术能力可以较为足额得变现。
坏消息是,IT人只能技术能力变现。一旦跟不上了、干不动了,就会被无情踢开。
因此,一些聪明人试图也在IT界搞技术交换势能制:程序员一定要尽早转管理、转产品、转市场,死磕技术是没前途的。
很遗憾,IT界的管理、产品、市场一样不是势能,吃不了一辈子。它贬值的速度很可能比技术输出能力的衰退更快,混不下去的时间节点来得可能更早。
另一些人说,我们可以像德国同行学习嘛。不要势能,反正这个行业根本不存在势能;提高动能,技术人员越老越吃香……
但这是违反人口大国自然规律的。人老了,精力肯定比不上小年轻。
西方技术人员越老越吃香是真的。但并不是越老越能输出动能,而是“越老输出的动能质量越高”——年轻时增改删查入行,中年了能搞框架,老年能看透甚至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换句话说,和其他领域不同,技术人员的势能在技术层次上。很多技术是需要时间来积累的;但只靠时间积累万不能行,必须自己主动地升级技术层次、提高技术视野。
当然,这是一条很窄的路。可能99%的人都走不了。
不过,还有另一条更现实的路:攒好钱,当资本家。
红利的获取方式,也包括投资、理财等资本运作手段。前半生相对优厚的薪水,其实也是势能。
国内搞技术的境况一直不好,这是事实。计算机算是相对更好的了。
进体制然后躺赢的确是最佳出路。问题是,这条路是藏起来的。
相比于摆地摊、干个体户之类,技术这个领域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只要有真材实料,不用仰人鼻息。
这种自由,给了程序员给领导摆谱、在他的领域桀骜不驯的资本——所以鸡汤大师们无不对技术人员这点臭脾气狠得牙痒痒,恨不得当场骂回去。
但作为代价,一个不受控的人,只能永远当山野村夫,绝无进领导层舔更大腚的可能。
除非彻底抛弃技术,同时也被技术抛弃,以换取和那些马屁精同台竞技的机会。
但是马屁精们也有自己的一套。半路出家未必争得过人家。
而且这一套只能在没有生存之忧的企事业单位里玩。需要在市场打拼的,会很快连累企业暴死,企业暴死之后程序员会死得更彻底。
这个世界就没有什么是能躺赢的。甚至于,哪怕国企也吃不消这么多蛀虫。因此它们必须严控萝卜坑的数目,以免负荷太重、被闲人彻底拖垮。
每个IT人的成功,并不随便。只是他们自己忘了,鸡汤大师们也看不到。社会上的其他人士,包括IT界的很多老板经理,他们也搞不懂。
所以他们才敢跑过来,对我们指手画脚。
满脑子剥削意识,却不知道技术只是成为高级韭菜的合格证,绝不是通往食利阶层的船票。无数脑子转不过来圈的只会跟着别人起哄、无所适从,被人卖了还要帮人数钱。被人忽悠着,鄙视自己的能力,鄙视技术人的死脑筋,把自己的地位踩得更低。
没错,我就是棵韭菜。韭菜就韭菜,比杂草还是好点。认了。
作为程序员,动能是我赖以生存的根本,必须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积累经验,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足。尽管势能在IT界难以转化,但依然可以通过技术的精进和视野的拓展,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位置。
动能可能暂时无法转化为势能,但可以转化为实际的价值,这是在IT界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人员的未来,或许并不如其他行业那般依赖势能,但却拥有通过动能创造实际价值的无穷可能。
在这个过程中,认清自己、坚持努力,才能真正爆发出动能,获得应得的回报。虽然可能无法成为食利阶层,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技术,可以成为行业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积累势能,爆发动能,认清自我,持续进步,这才是程序员应有的态度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