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以后在筹划把公司迁到家附近,还没有合适的写字楼,于是先在家里卧室办公,这才收拾收拾写字桌和书架上摆了十几年的东西。
现在看到Amy和Sam还是会心头一颤,小学时候的语数英三科教材的配图就是我认为的世界,童丽宫、科技楼、小明小刚,眼里真实看到的也和书本上简略几笔的印刷感条条框框相似。
父母在我小时候的教育很严格,尤其是小学阶段。每一项班级“行政任务”都必须做到最标准无误,像口序纸、包书皮、运动会首当其冲做家长志愿者、老师一夸就送卡……现在回想起来,传统教育的各阶段里,唯独小学时期的各方严厉最多余、最虚伪。十多年过去了,当时托管班的势利嘴脸还历历在目,孔武有力的施暴者的母亲来接送能听到一切安好,弱势的受害者的姥姥来接送就被告状。
十年前那批幼儿在当代的风气部分不正,比如自媒体平台上哭诉着小时候只是帮忙做饭就被毒打,背后的真相可能是在大人们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往锅里倒洗衣粉;控诉父母不让自己上学的背后真相可能是虚荣心不允许他不在十四五岁的年级出国。在这种事件频出的当代,人们疲于辨别真伪,生怕反转再反转,一些真相也早就无法追究,无理取闹和虚张声势热度过后,那批从犯早就潇洒上岸。
二十年前的母亲朋友来信。
父母在日企认识,互为初恋,相继出差一年。我对二人经历了解很少,也很少主动打听,十六年苦读和创业的骄傲让我始终觉得二人的生活不过是油盐酱醋的重复,可当我亲手拿着这现代几乎绝迹的书信,才意识到他们的青春也曾闪耀、精彩。
一张背面写着祝福语的名片。
研修生选定方法和记账。
我妈年轻的时候,我爸正是蝉联卡拉OK冠军的翻版李克勤。俩人用每月微薄的薪水贷款买房,量入为出,勤俭节约二十年如一日。
我算是普通家庭,受教育完整,物质生活平淡。该有的有,可以没有的就攒下,这让我家有极强的抵御风险能力。务实、可持续是父母带给我的最有用的思想。虽然和现在大部分同龄人享受当下思想的月光行为相悖,但我始终觉得简约节俭的防御性攒钱很有必要,一方面是安全感充足,另一方面也是对未来家庭和后代的负责。
除非阶级满足,否则所有千金换笑脸的浪漫行为都是对三个家庭的伤害。
(程序员自建博客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畅所欲言,这要发在抖音小红书就得被消费主义制裁了,八嘎!)
小学六年级期间,户口对应普通初中,父亲跟亲戚借款买了套对应重点初中的学区房,数年才还清,带给我远超其本身的价值。
父辈人喜欢拿那个年代求学的艰辛当励志故事传颂,事实上大部分成因是客观的落后环境因素,而非个人主观的努力。那时候的物质匮乏和教育资源的稀缺,使得每一个求学的机会都显得弥足珍贵。我的父母都出身于三线城市,那时与校领导协商校务是常事,靠着这样的往来维持着教育的稳定。如今回看,懂事这个词只能用在那个时代的孩子身上,他们在那样的环境下被迫早早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现代社会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使得即使不上学也能通过其他途径找到自己的出路,过上不错的生活。自媒体、创业、技术培训等多种渠道都能提供不错的发展机会。而在那个年代,学业几乎就是人生的全部,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获得毕业分配,进而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养家糊口。
我在潜意识里总会把年轻的爱情和父辈的爱情看成两种东西,完全不是同一个量级的。快餐思想确实深刻影响了我的想法,但不影响行为,但奈何糟粕传播甚广,为了迎合日常的谈话,我得被迫附和,也正是这种矛盾存在,在追求中我总是过分热情,但又像不抱有任何目的一样,只是完成交流任务,然后做自己的事。
眼看着他人的爱情积小流成江海,宁缺毋滥的自我安慰和真实的羡慕总能左右情绪。回想到自己的家庭,感觉永远成为不了放弃理想垒出避风港的人,也永远遇不到光辉圣洁的灵魂。
既迫切向往真挚,又无法舍弃自我价值。也许在坚持和等待中,战友会在不经意中出现,共同构筑新的堡垒。